昨晚刷朋友圈时,看到在温哥华定居的闺蜜发了张截图——汽水音乐APP上那个醒目的「该内容在你所在地区不可用」的提示,配文是:「想听首新歌就这么难吗?」
我顺手点开国内的网易云,首页正好推送着「2025VOL.46全球说唱周榜」。Tyler, The Creator那首《Sugar On My Tongue》的封面设计得特别酷,黑底金字的艺术字体在手机屏幕上闪闪发亮。可就在我准备把榜单分享给闺蜜时,突然停住了——她根本打不开啊。
想起去年在悉尼出差时,我也经历过这种窘迫。酒店房间里,我戴着耳机反复点击那首《TURN UP》,每次都是转圈圈然后弹出登录失败。窗外的霓虹灯把整个房间映成蓝色,那种孤独感特别真实——明明是全球榜单,怎么到了海外就变成「半成品」了?
其实不只是汽水音乐。我有个在纽约读研的表弟,上周还跟我吐槽:「姐,你知道吗?我想听VALORANT和bbno$合作的那首《in my zone》,结果试了三个音乐平台,不是卡在验证码环节,就是显示版权限制。最后只能去YouTube听音质压缩版的,那感觉就像喝隔夜的可乐——气泡都没了。」
说真的,这些技术问题背后,藏着更多情绪。就像《Tsunami》里那句「浪潮来了又退去」,很多海外华人的音乐体验确实在反复搁浅。我查过数据,去年有超过60%的海外用户遇到过类似问题(来源:2024全球数字音乐服务报告),但其中近一半人最终选择了放弃——不是不想听,是实在太折腾了。
写到这里时,我给温哥华的闺蜜发了条消息:「还记得大学时我们共用一副耳机听歌的日子吗?现在想想,那时候虽然设备简陋,但至少想听的歌都能听到。」她秒回了个叹气表情:「可不是嘛,现在设备高级了,反而听歌成了奢望。」
你们呢?在海外听国内音乐时,是不是也经历过这种「望歌兴叹」的时刻?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吧~